
碳權交易首日總額逾80萬美元!是減碳良方還是贖罪券?金融業應借鏡這件事
碳補償機制,是減碳良方還是贖罪券?
所謂「淨零」(Net Zero),指在特定一段時間內人為製造的溫室氣體(如運轉中的煉油廠、使用石化燃料的汽車、飛機等),透過「碳補償」(碳抵換)(carbon offsets)的方式,在另一地區的特定時間內移除人為製造的碳排放。隨著淨零的興起,也催生出價值數十億美元的「自願性碳交易市場」(voluntary carbon market),透過買賣,購入「淨零措施」多半是以種樹為手段,將自己排放的碳抵銷。
然而,看似完美的「減碳方程式」,但事實上是這些被作為碳補償的樹木往往在於熱帶森林、遠離碳排放地區,「在這些遙遠且複雜的生態系統中,如何得知減少森林砍伐的承諾?如何追蹤實際為碳排減量多少?」專門進行環境研究的調查記者 Mark Schapiro 表示,這些碳排放的計算與追查難度太高,這就像是購買「贖罪券」一樣,對於減碳並無產生實際效益。
碳補償的謊言,森林砍伐率不減反增
美聯社在 2023 年 3 月的調查報導中發現,位於秘魯安地斯山脈的 The Cordillera Azul National Park,被全球知名石油公司 Shell 與 TotalEnergies 作為「碳補償」森林,事實上已遭受砍伐,樹木的損失量已增加一倍以上,讓這些宣稱碳補償的目標很可能根本沒有發揮實質的效用。
英國 Climate Home News 報導也指出,Marathon Oil、鋼鐵生產商 ArcelorMittal S.A. 以及 Uber 等公司,在巴西、柬埔寨實踐的「碳補償」地區的森林砍伐率不減反增。
無獨有偶,《衛報》與德國 Die Zeit 合作調查中更發現,由美國碳驗證公司 Verra 所認證的碳補償項目中,實際上高達 90% 的碳補償對減碳「毫無價值」,也並沒有達到企業所宣稱的碳封存量,這些企業包括 Shell、Disney 和 Gucci 等大型跨國公司。
在聲稱淨零碳排的同時,全球最大 12 家石油公司也計劃著到 2030 年前,每年投資至少 1 億美元來尋找新的石油和天然氣來源,這樣的作為反而會導致全球增溫超過攝氏 2 度的危險門檻。
除了石油和天然氣行業,金融界也開始關注減少碳排放。根據專注氣候政策和全球永續發展非營利組織 NewClimate 資料顯示,全球 50 家最大的銀行中高達 2/3 、50 家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中有 37 家,都公開承諾要達到淨零碳排的投資目標。
然而,這些承諾大多數人轉移了注意力,將焦點放在「石化業者與金融業者們推行諸多淨零聲明」,忽略了「碳排放是否如實減少」。
英國氣候研究公司 ARIA 分析師 Jim Footner 表示,全球大約有 100 個國家和超過 1/3 的企業設定了淨零目標,「淨零就像一個幌子,給了一個空間,讓公司可以說嘴,但卻不需要具體實踐它。」